逐日武士 作品
1220稜堡
劉昊嘉聽到這話也是無奈的搖搖頭說道:「教交給你們的東西用來對付倭人確實是有些大材小用了!」
軍官們聽到這話又是一陣鬨笑,並且並沒有否定這一點。因為劉昊嘉教給他們的攻城作戰方式根本就不是針對這種普通城市的,而是針對稜堡的!
在這個時代,稜堡剛剛在西方開始出現,並立刻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十六世紀到十七世紀,正值我國明朝末年,是歐洲軍事技術全速發展的年代。也是西方在思想上開始超越東方的時代。
生產力技術快速發展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資源的掠奪和戰爭的蔓延。火槍和大炮的普遍使用,不只使戰爭方式發生變化,而進攻和防禦的戰爭策略,城市防禦體系甚至整個國家的戰爭思想也隨之改變。於是稜堡出現了!
在歐洲我們常常見到一種星狀,層層疊疊的軍事建築:其讓人吃驚的幾何形態堡壘就是稜堡!這種要塞時在火器普遍使用以後,防禦形式上的重要的飛躍。
於是面對大炮的炮彈速度的提升和武器越來越輕便的事實,十六世紀中葉,由意大利人首先設計了這種新的防禦形式——稜堡。
面對高速且平行飛行的炮彈,中世紀高聳的城牆變得不堪一擊。特別是在這樣高出城牆上架設大炮,簡直如自殺一般!光是己方大炮發射的震動已足以摧毀己方砌體城牆。
所以十六世紀的意大利人發明了將城牆儘量放低,運用壕溝的方式形成內壕牆。這種牆體可以充分運用地勢和土壤的體量,吸收炮彈的動能,而且城牆位置低矮,大幅提高了對應大炮的防禦能力。
壕溝以外,用挖出的土堆填出衝擊坡,讓防禦方的火力能夠最好的壓制從野外來犯的敵軍。
為對攻擊方形成包圍的態勢,星狀角的防禦平臺突出於防禦線以外,從而增大了射擊的角度和長度。
這是戰略防禦思想上的一個重要變革:由高聳的城牆到低矮的壕溝,雖然暴露了城牆以後高出地面的建築,卻最大的保護了城牆以上作戰人員的安全,從而提升了城市的防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