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左辰 作品
第44章 訴衷情
徐鍇對蘇宸那自成一家的“瘦金體”毛筆楷書,印象深刻,頗有唐朝褚遂良、薛曜的筆法傳承之遺風,只是更加特殊,筆跡瘦勁,至瘦而不失其肉,天骨遒美,給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感。
“蘇宸公子年紀有多大,可曾參加去年的科舉秋闈?”徐鍇心生愛才之心,饒有興趣問道。
蘇宸尷尬,搖頭道:“沒有參加,其實我……只是個州府書院的生徒身份,沒有畢業,就輟學了。”
“肄業生徒?”徐鍇有些驚詫,州府有書院,在書院學習就是生徒的身份,如果沒有畢業,中途退學,就是肄業了。
由於南唐的科舉效仿唐代舊制,雖然也有一些改制,但總體差不多,主要設進士科,還不像宋明時期三級科舉制,有秀才、舉人這些身份。而唐代的秀才,與宋代的秀才,明清的秀才都是不同意思。
南唐的進士科,沿襲唐代餘習,詩賦為科考的主要內容。
不過,南唐三位帝王對科舉取士的態度有所不同,因此考試內容也有一些變化。比如烈祖李昪在位時,重視儒吏,以經義法律取士為官,力圖革除武人為官之弊。登基不久便下詔曰:“前朝失御,四方崛起者眾。武人用事,德化壅而不宜,朕甚悼焉。三事大夫其為朕舉用儒吏,罷去苛政,與民更始。”
李昇在經義基礎上,更重視以法律取士,成為烈祖時期科舉考試的新趨勢。但此種趨勢並未得到發展,因為李璟、李煜都是鍾愛文學之人,更喜歡以詩賦取士,所以李昇歸西之後,便取消了這種律法考試內容。
而這徐鍇正是南唐讀書人中的學識淵博之輩,脾氣也特殊,在李昇時期對科舉制度頗多不屑,據後世五代史中《徐鍇傳》所載:“升元中,議者以文人浮薄,多用經義法律取士,鍇恥之,杜門不求仕進。”
這句簡單解釋就是:徐鍇對當時烈祖以法律取士的行為,自覺對文人恥辱,不屑一顧,關上門在家研究學問,不求仕途。
事實也是如此,在李昇一朝,徐鍇都沒有出來入仕做官,直到李璟登基之後,徐鍇才出來參加鄉貢,以學問破格進入朝廷,成為秘書省的校書郎,在那個時候,跟韓熙載成為了同事兼摯友。
“對,算是肄業的生徒!”蘇宸大方承認。
徐鍇蹙眉,目光轉向了韓熙載,有些許詫異和詢問目光。
韓熙載有些尷尬,因為他當日和蘇宸見面,閒聊片刻,主要圍繞畫卷和字體上,並沒有細問他的士子身份。而且韓熙載這個人,不拘小節,往往看人只看才華,性格是否合脾胃,不在乎具體身份。
“蘇宸公子年紀有多大,可曾參加去年的科舉秋闈?”徐鍇心生愛才之心,饒有興趣問道。
蘇宸尷尬,搖頭道:“沒有參加,其實我……只是個州府書院的生徒身份,沒有畢業,就輟學了。”
“肄業生徒?”徐鍇有些驚詫,州府有書院,在書院學習就是生徒的身份,如果沒有畢業,中途退學,就是肄業了。
由於南唐的科舉效仿唐代舊制,雖然也有一些改制,但總體差不多,主要設進士科,還不像宋明時期三級科舉制,有秀才、舉人這些身份。而唐代的秀才,與宋代的秀才,明清的秀才都是不同意思。
南唐的進士科,沿襲唐代餘習,詩賦為科考的主要內容。
不過,南唐三位帝王對科舉取士的態度有所不同,因此考試內容也有一些變化。比如烈祖李昪在位時,重視儒吏,以經義法律取士為官,力圖革除武人為官之弊。登基不久便下詔曰:“前朝失御,四方崛起者眾。武人用事,德化壅而不宜,朕甚悼焉。三事大夫其為朕舉用儒吏,罷去苛政,與民更始。”
李昇在經義基礎上,更重視以法律取士,成為烈祖時期科舉考試的新趨勢。但此種趨勢並未得到發展,因為李璟、李煜都是鍾愛文學之人,更喜歡以詩賦取士,所以李昇歸西之後,便取消了這種律法考試內容。
而這徐鍇正是南唐讀書人中的學識淵博之輩,脾氣也特殊,在李昇時期對科舉制度頗多不屑,據後世五代史中《徐鍇傳》所載:“升元中,議者以文人浮薄,多用經義法律取士,鍇恥之,杜門不求仕進。”
這句簡單解釋就是:徐鍇對當時烈祖以法律取士的行為,自覺對文人恥辱,不屑一顧,關上門在家研究學問,不求仕途。
事實也是如此,在李昇一朝,徐鍇都沒有出來入仕做官,直到李璟登基之後,徐鍇才出來參加鄉貢,以學問破格進入朝廷,成為秘書省的校書郎,在那個時候,跟韓熙載成為了同事兼摯友。
“對,算是肄業的生徒!”蘇宸大方承認。
徐鍇蹙眉,目光轉向了韓熙載,有些許詫異和詢問目光。
韓熙載有些尷尬,因為他當日和蘇宸見面,閒聊片刻,主要圍繞畫卷和字體上,並沒有細問他的士子身份。而且韓熙載這個人,不拘小節,往往看人只看才華,性格是否合脾胃,不在乎具體身份。